1960年4月,一艘满载700多名华侨的船只正准备从印尼撤离,但未曾料到船只刚离开港口不久,就遭到了印尼海警的武力拦截。印尼海警迅速带领一队快艇追赶上来,并用枪威胁船员要求立即返航。经过一番激烈的交涉,船只最终被迫返回,原因仅仅是华侨在离境时未按规定盖满72个手印。印尼的这一做法显然是故意刁难,这一事件也让众多在场的人深感愤怒。
新中国成立之初,国内的国际地位尚未完全确立,海军的装备也相对落后,因此在执行从印尼撤侨任务时,时常遭遇不公待遇。然而,尽管如此,中国政府仍然克服了诸多困难,奋力接回了大量侨民,完成了历史上意义深远的大规模撤侨行动。
上世纪五十年代末,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华侨最多的国家。很多华侨自清朝末年起便移居印尼,成为了印尼国籍的公民。对于这些华侨,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一直持开放包容的态度,并承诺愿意接纳所有愿意回归的华侨,且他们可以保留印尼国籍,享有双重国籍。
展开剩余79%然而,印尼政府出台了一项令所有华侨震惊的政策,要求拥有印尼国籍的公民必须放弃其他国籍。这一政策让不少侨民陷入困境。1959年,印尼政府上台后开始实施反外侨政策,并对外国侨民实施了一系列限制措施,最为严苛的一条就是禁止外国侨民在县及以下地区经商。此举让大量依赖小生意生存的华侨面临生死存亡的困境。许多人原本经营小摊贩或小商铺,突然遭遇政策禁止,生计问题一度变得极为艰难。
这些华侨大多数在数十年前已经从贫困中逐步崛起,经过多年辛勤工作,积累了财富,成为了当地的中产阶级乃至富商。印尼本土居民对此颇有不满,认为华侨凭借着印尼的资源获得了财富,既然决定离开,就应将这些财富留下。然而,华侨们面临的却是本土极端民族主义者的排挤,他们不断袭击华侨家庭,打砸抢烧,形势变得越来越紧张。尤其是当暴力行为开始蔓延,华侨只能选择躲避,但也无法避免遭受巨大的财产损失。与此同时,印尼政府还出台了一项不人道的政策,限制侨民在离境时携带物品,规定离境时只能带少量衣物,所有行李必须提前接受检查。
面对这一困境,中国政府采取了紧急应对措施,开始准备撤侨。由于当时中国没有足够的远洋客轮,政府不得不向苏联等国租赁轮船来执行撤侨任务。尽管这些船只的条件不理想,但仍然是当时最为可行的选择。在国际形势复杂、外交关系紧张的情况下,中国政府凭借灵活的外交手段,最终从希腊购买了一艘已经服役多年的“玛利安娜号”,并将其命名为“光华号”。这艘船成为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撤侨行动中的重要工具。
1960年4月,随着大宝康号的启航,700多名华侨带着仅存的少量财物,开始了艰难的返乡之旅。在中方领事的组织下,这些华侨经历了印尼方面重重难关,但仍然满怀希望。然而,船只刚离港不久,就遭遇了印尼海警的追截,并在没有任何正当理由的情况下被迫返回。经过一番紧急磋商,最终,中方领事通过外交手段和印尼高层达成协议,确保了大宝康号能够继续启航。尽管过程中风波不断,但最终船只成功突破了印尼海军的封锁,带着华侨顺利返回。
这次撤侨行动,虽历经曲折,但最终取得了圆满成功。经过“光华号”轮的不断往返,经过十三次航行,成功接回了6万多名华侨,完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大规模撤侨任务。尽管这一过程充满了挑战,但每一位归国的华侨都为自己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而激动不已。
然而,仅仅四年后,印尼再次爆发政治动荡。1965年9月,印尼政局发生剧变,军方发动政变,推翻了总统苏加诺的政府。随之而来的是一场更为极端的排华运动,许多华人住宅遭到袭击,财物被洗劫,甚至发生了暴力犯罪。数百万华侨被迫四处逃离家园,流离失所,情况比1960年时更为严峻。
在这场风暴中,印尼的诗巫市成为了重灾区,尽管许多华侨奋力反抗,但还是无法抵挡印尼民众的暴力行为。中国驻印尼大使馆迅速做出反应,设立临时安置点,并向国内报告情况。中国政府立刻展开行动,决定再次派遣“光华号”撤侨。为了确保撤侨的安全,船上配备了海军战士、医护人员、记者等多方人员,全体船员接受了严格的训练。
1970年,光华号再次启程前往印尼进行第二轮撤侨行动。尽管印尼方面布置了严密的防守,但经过中方的外交努力,“光华号”顺利抵达印尼港口,并成功完成了四次往返,共撤回4200多名华侨。此次撤侨行动的成功,再次证明了祖国对海外侨胞的坚定支持。
为了安置这些归国的华侨,中国政府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充足的物资和住房,还在广东、福建等地建立了华侨农场、学校和养老院。许多归国华侨在晚年终于享受到了祖国的温暖,感激之情溢于言表。那些曾经漂泊多年的华侨,在回国后重新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家园与尊严。
发布于:天津市金御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