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折叠自行车领域的“隐形冠军”大行科技即将登陆港股。这家由83岁韩德玮博士创立的公司,凭借“一秒折叠”技术风靡全球,如今以36.5%的市场份额稳居国内折叠自行车零售市场第一。
从物理学教授到“折叠车大王”
韩德玮的创业始于1975年石油危机。当时,他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教,看到人们将自行车塞进汽车后备箱的麻烦,萌生了研发折叠自行车的想法。1982年,他在香港一间旧工厂造出第一辆大行折叠车,采用航空铝合金车架,折叠后体积仅为普通自行车的三分之一,迅速打开东南亚市场。
1984年,大行推出“一秒折叠”专利,通过双铰链和磁吸锁定系统,将折叠时间从30秒压缩至1秒,同时提升车架强度、减轻重量,并降低售价30%,形成技术壁垒。2008年金融危机时,大行凭借扎实的工艺和成本控制逆势增长,生产基地迁至东莞后,成本再降30%,但质量仍保持德国TÜV认证标准。
线上爆发与隐忧并存
大行的产品覆盖70多款车型,价格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,年推12款新品,其中6款能成爆款。其线上销售表现尤为亮眼,三年复合增长率达166.1%,2025年前四个月线上营收占比达38%。抖音直播带货成为新增长点,去年双十一限量款一分钟售罄,带动线上营收破亿。
然而,隐忧也逐渐显现:代工比例从2022年的29.5%升至55.5%,核心海外市场收入占比从22.4%降至6.6%,线下门店因线上低价冲击面临客流增长但成交下滑的困境。
IPO关键一战:电动化与全球化
大行计划募资15亿港元,主要用于电动化转型、海外建厂和数字化升级。其中,6亿港元将投入电动折叠车研发,目标两年内将电动产品营收占比从8%提升至30%。此外,公司还计划在越南、印度建厂,并优化线上平台,利用AI和AR技术提升用户体验。
但挑战不小:电动化赛道竞争激烈,国际品牌如Brompton开始降价抢占市场,而资本市场对传统制造业的耐心有限。大行能否借IPO突破“中年危机”,取决于其技术转化效率和市场应变能力。
83岁的韩德玮,从激光物理学家到折叠车巨头,用40年打磨出一个行业标杆。如今,站在IPO关口,大行需要在新浪潮中继续进化,才能守住“王者”地位。
金御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